第二百二十三章 喋血阳安关(三)-《天下安康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2/3)页
    明军日夜攻打,不眠不休,果然逼得鸡冠隘中的唐军疲于应付,士气大降。如此打到第五日,唐军已经伤亡过半,眼看就撑不住了。
    马三宝也清楚仗打到这种程度,已经不是单靠意志就能取胜的,于是命人点燃了鸡冠山上的烽火,通知柴绍出击。
    柴绍率领万余人马,从阳安关出击,一路前进到黑水方向设伏。沿着黑水河而进,可迂回至金牛道的主道上,攻击明军的后方,这也是柴绍对这个计划有一定的把握的重要原因。
    柴绍在山中等了数日,终于等到鸡公山的烽火。
    见此烽火,柴绍立刻下令,全军出击。他以大将领陇州刺史房当树率三千人马出击东菜园,袭击明军侧后方,断明军后路;骠骑将军柴用率部三千,攻打水岭,截击明军中军;骠骑将军李宝言率军三千,前往龙泉头,袭击明军前队,而柴绍本人,则率领三千本部,马不停蹄地向鸡冠山赶来。
    唐军分四路出击,意图将明军主力完全歼灭在狭窄的金牛道上。
    不得不说,打头,掐腰,击尾是击破一字长蛇阵最好的办法,而明军受地形所限,摆成一列,正好是一字长蛇阵的形态,还没法前后照应。
    若是唐军运气好,还真有击破明军主力的可能。
    可惜,唐军运气并不好。
    因为下雨了。
    十月中旬已经是秋天了,按理说雨季已过,可不知为什么,这十日开始,这天彷佛漏了一般,降下了瓢泼大雨,简直要将小小的阳安关给淹没。
    本来下雨天其实不利攻击的一方,尤其是明军骑兵众多,又擅弓弩,更是不利。可唐军有一个致命点,成了左右这场战争的关键点。
    一个合格的士兵,除了要有过人的勇武,还不能缺少一身好装备。所以《木兰辞》里,专门写了花木兰“东市买骏马,西市买鞍鞯,南市买辔头,北市买长鞭”。而除了战马,包括弓弩、长兵器、短兵器、盔甲等,对于一个士兵都极其重要。
    尤其是盔甲。战场之上,刀箭无眼,没有人能保证自己不受伤,所以一副好的甲胃,绝对能极大地提高一个人的生存能力。
    唐军刚开始是使用铁甲和皮甲混用,但是入川之后发现,巴蜀之地,山川众多,行进不便,若是穿着传统铁甲,光是翻山越岭也累死人。而且巴蜀铁少,唐军屡次战败,铁甲根本得不到补充。
    至于皮甲,虽然能解决重量问题,但巴蜀牛马较少,唐军根本没有那么多材料可以使用。
    后来李世民便建议,可用绵裘甲代替铁甲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