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八十七章 日月山河永固(上)-《天下安康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自汉亡以来,四百年的时间里,华夏大地先后出现了三十多个国家,一百多个皇帝,光是禅位之事就出现了十几次,所以华夏大地的礼官们或许别的礼制不懂,但提到登基、禅位,却是超出于任何时代的专业。

    黄明远以左相苏威和礼部尚书崔弘寿专领此事,苏威不想出头,黄明远偏让他出这个头。

    整个信都小朝廷要忙一段时间了。

    而黄明远立刻又召集国家重臣,商议立国之事。

    一个国家的建立,最基本的三件事,国号,国都,年号。

    这在后世人看来并不是很重要的事情,却是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根本。在老夫子们那里,能够吵破天。

    回到内堂,黄明远倒是随意了不少。

    此时中下层的官员都走了,只留了一群三品及以上者着紫袍的人。现在人少,正好方便大家一起吵架。

    “诸位贤良,社稷初建,新朝将立,国之名号,代表着一国之气象,诸位觉得,我新朝该立何字为号?”

    虽然接受了百官拥戴,但并未登基,所以黄明远也并未摆出天子的谱。

    当然黄明远的威仪,也从来不是靠“天子”两个字彰显的。

    黄明远不说话,谁敢开口。

    眼看要定国号,众人纷纷发言。

    倒不是众人急于表现,而是众人各分派系,各自根基不同,利益、诉求不同,都希望国号能代表了自己的意义。

    这么说吧,荀或反对曹操称“魏公”,到底是反对曹操称“公”还是称“魏”,就不好说了。

    再说荀或真要是死忠于大汉,就不会辅左曹操,而是帮着汉献帝从曹操手中夺权了。

    所以荀或反对曹操称“公”不是核心原因,而在于一个“魏”字。

    魏的中心虽然先在河东,后来又在陈留,可是两汉之后,单提魏地,就是河北魏郡。而以荀或为首的河南颍川派系的根基在河南,与河北派系完全是政治对立面。称“魏”,不仅仅是一个魏字,意味着国家的根基将会从河南转到河北,这时河南世家所不能忍受的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