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他想起在陈家沟拍《太极》,程学民坚持要加一段老农打太极的戏,说“这才是真正的太极,在田埂上,在晒谷场,不在书本里”。 “我不否认严肃文学的价值,”程学民的声音温和却坚定,“就像没人会否认牡丹的雍容。 但如果园子里只有牡丹,是不是太单调了? 老百姓需要《红楼梦》,也需要《说岳全传》;需要贝多芬,也需要《走西口》。这不是高低之分,是各有各的土壤,各有各的阳光。” 茅老在主席台上微微点头,用拐杖轻轻敲了敲地面。巴老侧过头,对身边的丁泠说:“这孩子懂行,文学不是象牙塔里的摆设,是要走进千家万户的。” 程学民的目光回到话筒上,语气里多了几分年轻人的锐气: “老领导说‘不要横加干涉’,我想,这不仅是对管理者说的,也是对我们文艺工作者说的。 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丈量别人的创作,不要用‘高雅’的帽子去否定老百姓的喜好。” 程学民举起手里的《文艺报》,正是刊登着批判文章的那版,“比如这些批评我的文章,我尊重作者发言的权利,但也想请他们问问田间地头的老百姓,他们爱看的,是不是就真的‘低俗’?” 这句话像块石头投进水里,激起满场的议论。支持的人连连点头,反对的人脸色铁青。 主席台上,廖老跟老领导都点点头,都正饶有兴致地侧脸看向程学民,眼神里带着赞许。 “最后!”程学民合上报纸,声音清亮,“我想引用老领导的话作结:人民需要艺术,艺术更需要人民。不管是写还是拍电影,只要心里装着人民,笔尖就不会偏离方向。 我相信,只要我们给文学多一点包容,给创作者多一点空间,我们的文学一定会迎来真正的春天——一个百花齐放、百家争鸣的春天。” 话音刚落,主席台上的几位老领导率先鼓起掌来。 矛老的拐杖在地上轻轻点了点,笑着说:“说得好!百花齐放,才是春天的样子嘛!” 巴老也点头称赞:“年轻人有这样的胸襟,难得,难得。” 台下李默安的脸涨成了猪肝色,手里的钢笔“啪”地掉在地上,整个身子更是颓废的倒在椅子上。 程学民根本没按常理出牌,他没辩解,没反击,只是用一个个老百姓的故事,把“低俗”的帽子轻轻摘了下来。 好吧! 其实他们谋划的倒程计划,早在会议开幕前那一刻,廖公都为其站台,老领导都强调不得横加干涉时,已经算是胎死腹中,彻底失败了。 他们有想过他们会失败,但是没想到连根本没有开始,就已经算是彻底的失败了。 只能说,上面对那个程学民的力挺力度,已经完全超乎了他们的想象。 现在看来,前段时间人家一直不回应反击,是把他们当跳梁小丑看了。 果然,他们就是可悲的跳梁小丑。 程学民鞠躬致谢时,看着台下激烈的掌声,想起临出发前,自家媳妇儿宽慰自己的话:“别担心,你的文章能让老百姓喜欢,就比什么都强。” 现在看来,媳妇儿说的话,果然是对的。 此时,阳光透过礼堂的玻璃窗照进来,落在程学民年轻的脸上,也落在那些热烈鼓掌的手上。 一场没有硝烟的论道,就这样被几句平实的话化解。 程学民知道,这不是结束,但至少,他让更多人听到了另一种声音: 一种来自田间地头、带着泥土气息的声音,一种属于人民的声音。 上午的会议暂时告一段落。 散场时,程学民陪着几位老领导走出大会堂,矛老握着他的手,笑着说道:“小程啊,别被那些杂音干扰。好好写,写出更多老百姓爱看的故事。” 是啊!”巴老接过话头,点头说道,“当年我们办《收获》,就是想给年轻人一个说话的地方。现在,这个接力棒该传给你们了。” 程学民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:“谢谢前辈们的教诲,我一定记住。” …… 求月票!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