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七章 刻意-《奋斗在五代末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看样子是没有异议。”尹季通望向李延庆:“今日你做得不错,在为师来之前已经将学斋基本布置完毕。”

    自己应该是过关了,李延庆低下了头:“这是学生应尽之事。”

    尹季通语气平淡地说道:“明日你便可去吕主簿那领取两贯的津贴,以后每月也都有两贯。”

    李延庆轻声回道:“是。”

    尹季通又吩咐道:“学录职责重要,虽然今年律学馆的学生有些少,可你也不能有丝毫懈怠,平日里需要你做的事情,刘学正会说与你的。”

    “学生谨遵师命。”李延庆并无半点不耐。

    见李延庆应对沉着,尹季通不由点了点头,李重进这个三子还是挺不错的,看起来算是个可塑之才。

    不过李重进此人却对刊印九经有过想法,曾经通过李相公约见过阿爹,阿爹还要自己密切地关注这李延庆在律学馆内的一举一动。

    不过一想起自己的老父亲,尹季通的眉心就一阵酸痛,自己的阿爹都六十多岁的人了,为何要搅和进那样的事情里呢?

    自家一门两官,阿爹还是国子监祭酒,虽然做不到荣华富贵,但总归是衣食无忧的,可惜阿爹却要一意孤行,完全听不进自己的劝。

    阿爹还令自己将今年新生的名册抄写一遍,送去给那冯二郎。

    可冯二郎现在谋划的事情实在是太过凶险了,这几年间也不知发生了什么,他就像是换了个人一般。

    自己究竟该何去何从呢?

    用右手大拇指揉了揉眉心,尹季通强打精神:“今日是你们第一天就读律学,为师先给你们讲讲未来一年内的教学规划。”

    “首先为师要问你们一个问题。”尹季通扫视了三名学生一眼:“在进律学前,你们可曾背读过律疏?”

    律疏便是唐律疏议,从唐初一直沿用至今,中途经过多次修修改改,是此时律令体系的基石。

    见三名学生默不作声,尹季通清楚三名学生的律学基础基本为零,不过这也在他的预料之中。

    此时并无唐律疏议的刻本,只有手抄本,流传很窄,除了精通律令的官员,以及接受过律令教育的学生外,几乎没有人读过这本部书。

    同时地方州学一般都只会教授经史知识,只有一些致仕官员开设的私学才会系统地教授律令知识,这些私学也是明法科考生的主要来源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