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那枚导弹在山沟里炸得,山体地壳都快碎了。 钨弹没炸,栽在山顶上做纪念碑了。 第三枚坞弹落下来之前,它用探照灯朝叉车小分队的方向照了十五秒。 警卫系统很快处理完卫星数据,确认叉车队才是真正的叛逃者,给他们“奖励”了一枚坞弹。 庆幸的是,叉车小分队正好在山体转角的位置,又有幺鸡强大的数据分析提前测算。一行人在关键时刻,选了正确的分叉路,飙车飚成叉车版速度与激情,才恰恰的转过山体,把大山留给坞弹。 坞弹落在叉车队经过的路面上,在半山腰的位置,削出一面断崖来。 车队末尾的赤霄,半个车轮悬在断崖边上,要不是幺鸡提前预警,指挥车队所有人抛出拖车钩,摆个连环拖车的“阵形”、合力把车拽上来,赤霄和他的导弹也就下去了。 三枚卫星动力炮都没伤到毁灭者,足见驾驶人员对机械操作的熟练程度。 这种熟练,不是一年两年的训练能够养成的,绝对需要实战经验。 操作毁灭者,至少得两名驾驶员。更精密的动作,甚至需要三名驾驶员配合完成。 这架百年古董,竟然有两名以上的流放人员知道它的藏身之地,并且能够收放自如地操作它参加战斗。 然而,据赤霄所知,进入三号营地的流放人员,超过百岁的都没有。 流放区到底是个什么地方?这里聚集的都是些什么人? 这是阿云和赤霄,都不得不胆战心寒的疑点。 卫星动力弹造价太高,对付流放区的“乌合之众”并不划算。最后一枚坞弹轰炸目标失败后,管控局终于出动了近地武装。 十六架智能机,从不同方向逼近闹事地点,包围了车队和毁灭者。 坞弹在车队背后炸出一面断崖来,间接帮他们断了后路,逼得毁灭者绕行。这一绕,整整给车队多留了十一分钟的逃命时间。 “你来开车。”赤霄把方向盘交给身旁的中年妇女。 “不,我没法儿压阵。”中年妇女紧紧搂住怀里的孩子,不敢去接赤霄的方向盘。 “孩子系好安全带,你跟着车队就好。”赤霄不由分说地拉过她的手腕,把方向盘交了过去。 中年妇女身材丰腴,受了一夜惊吓,濡湿了一身的热汗,冷风一吹,浑身都冰凉的。 赤霄在她手腕上捏了一把黏糊糊的汗渍,也没嫌弃。他温和有力的信任感,恰到好处地糅合在声音里,很能让人安心,甚至愿意交付性命在他手里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