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零二章 以身换魂-《云中谁寄花笺来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来看看古人进食用的器具吧,也有火锅哦——

    鼎(dǐng)本来是古代汉族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,也是神秘的礼器。

    鬲(lì)作为一种汉族古代煮饭用的炊器有三个中空的足,便于炊煮加热。

    甗(yǎn)是中国先秦时期的蒸食用具,可分为两部分:下半部是鬲,用于煮水;上半部是甑,两者之间有镂空的箅,用来放置食物,可通蒸汽

    敦(duì):是古代汉族的食器,在祭祀和宴会时放盛黍、稷、稻、梁等作物。

    豆(dou),出现于商代晚期,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。形制像高脚盘,本用来盛黍稷,供祭祀用,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。

    “箸瓶”,是装筷子的盛具。宋人宴请客人,或者在高档饭店吃饭,每桌都有一个箸瓶,候客人入席,会有专人取出筷子递给客人,客人再将筷子搁于跟前的“止箸”上。下图是博物馆收藏的宋代银鎏金云龙纹箸瓶

    宋代酒壶,天冷时,可将酒置于温酒壶中,再置于一个盛放热水的器皿之中,可使酒后加热饮用,也叫作烫酒壶。

    清光绪银镀金寿字火锅,咱们现在也还在用这样的款式

    清花梨木蟠螭纹镂空提梁食挑盒,收藏也是爱不释手啊

    和阗白玉错金嵌宝石碗,娇嫩

    这些大大小小的餐具错落有致地往桌子上一摆就很有仪式感了,吃饭以前心情就很不错,最后杯盘狼藉也是痛快

    至乐不离常俗,最珍贵的感情都藏在每一天的过程之中,在相聚相欢,推杯换盏,滔滔不绝,人来人往……

    新的一年,祝你和家人、朋友吃嘛嘛香

    。

    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,又名乞巧节、七巧节、双七、香日、星期、兰夜、女儿节。早在《诗经》时代,人们就对牛郎织女的天象有所认识,在东汉时就出现了人格化的描写:“织女七夕当渡河,使鹊为桥。”

    七夕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和妇女穿针乞巧,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