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1章:诸苯与释佛-《一枪刺回大唐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以往,双方的交战之后,就多有进行俘虏兵士的交换。

    因此,投降的大多数蕃兵,既然知道最终会被交换回去,也并不是很恐慌。

    但凡事就怕有聪明人的聪明建议,裹在其中。

    有的蕃兵低声哭泣道:“唐蕃双方许久没有交战,即便是伏俟城、仲曲河一带的战斗,也都是唐方俘虏了蕃兵,而蕃方没有捉获唐兵。现在大斗拔谷的战斗也是如此,这两千余人,用什么和唐方交换回去蕃地呢?”

    这个见解,很快被各多蕃兵接受。开始,还有蕃兵奢谈蕃方会用粮食、皮毛、牛马等物,交换他们回去。但不久,这些妄想就被他们自己否决了。

    因为唐人有令:一个俘虏,可获得赏绢十匹。

    现在两千名俘虏,不算将领,也要两万匹绢。这么多绢帛赏出,即便蕃方来交换,那得需要多少牛马来换,唐方才会满意呢?

    而蕃人的兵将中,少有贵人。这样就说明,蕃地的贵人们,狠很大可能,不愿意出这么多财物来赎回这么多俘虏。

    听到蕃兵中发出越来越多的哀叹,甚至是哭泣声,宋通明白原因之后,对仲朗杰说道:“仲朗兄,请告知这些蕃兵,他们本来也不都是蕃人。再者,既是投降俘虏,理应暂由唐方决定他们的去处。”

    仲朗杰本也是败军之将,而且对于宋通又很有好感,只得同意这个见解。

    连续安慰之下,蕃兵们再有哀怨也是无用,只得接受现实。但许多苯教的兵士,却还是吵闹不休。

    龙本佳巴既然已经阵亡,他的遗体怎么安置,又成了不同宗教信仰的蕃人争论的话题。

    佛教徒说,龙本佳巴每次出征前,也是要进行佛教仪轨的祝祷。既然如此,他的遗体,理应按照佛教形式,进行火化。

    苯教徒们立即大怒,说龙本佳巴是虔诚的苯教徒,怎么可以按照佛教的礼仪火化呢?

    即便都是苯教徒,也还是有争端:信奉山神的,说要天葬;信奉水神的,说要水葬;信奉其它教旨的,又说是火化后,再进行土葬。

    总之,为如何安葬龙本佳巴的遗体,成为了亟需解决的头等大事。

    宋通对此不便参与,只让仲朗杰把蕃兵中间,信奉佛教和信奉诸苯的有些名望的兵将,聚到一起商议。

    军帐内,蕃人们为此争得面红耳赤,几乎要动起手来。旁观的唐兵不敢插话,也听不大懂他们为此争执的各自理由,就只好持刀严备现场发生意外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