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9章 恩科和安陆-《锄清》
第(2/3)页
自从到了襄阳之后,当地就在流传着南阳那边大变样的传说,虽然他没有亲自去看过,但是,只要是看看军中将士使用的那种统一外形的长枪,去看看那种统一大小,光滑如镜的火炮。
就知道南阳的变动必然不小!
这一次,陛下宣布童生以上者都可以参加恩科考试,这可是席卷了天下读书人啊!
可以这么说,童生试虽然只要读了“三百千”之后,几乎就可以考下了,但是,民间能够供子嗣学完了“三百千”的,都是富家子弟!
有了这么多人齐聚南阳,就算他们没有考中,等到回去的时候,如此将南阳的繁荣一宣传,那对于陛下的好处,可是在是太大了啊!
对于左财盛的心里想法,朱慈炯并不知道。
他之所以要让童生试之上的人,都可以参加科考,只是为了推动科举制度的改革而已!
八股取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吏的忠诚,但是,对于那些不能悟透的人来说,何尝不是一种禁锢呢!
科举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,能够通过者,自然光宗耀祖,但是,在这个独木桥之下,却是累累白骨。
无数白发皓首,学了一辈子,到头来来一片骈文都不会做!
这些人不是人才吗?
大明的识字率本就不高,又将这些人禁锢在八股文里,这才是对于人才最大的浪费!
朱慈炯想要将“算、”“术”、“策”、“工”、“科”等都拿出来,分别科考官吏,然后充斥到地方,去做下面的胥吏。
换句话说,也就是宋代科举的放大版。
若是他直接更改科举制度,会导致了整个天下所有儒生的反对,会让新生的大明寸步难行。
但是,当他表明这只是“一时的权宜之计”,这些恩科并不会直接下放县令,并不会进入朝堂……
他将朝堂留给那些早已有了功名的儒生,又将八股科举得以保留,并且在三年之后正常召开,那么自然就能堵住了这些人的嘴!
甚至,因为他一只都不曾真正的建立六部中央制度,有了这些中枢官员的刺激,更能让天下的儒生,生出了投靠大明的心思。
如此一来,他的攻略,自然就能得到天下士绅的支持。
至于这些人充斥朝堂之上,朱慈炯相信在他这一代,自然是不会翻船的。
而等到他故去之后,这些杂科官吏早已成长起来,充斥在大明的方方面面了。
到时候,就算是有人想要恢复到了八股文,也会遭受到天下万万既得利益者的反抗的!
从下而上,润物细无声的对这个国家进行改变,才是真正能够传承下去的国策!
……
张大也想通了关窍,甚至因为跟随朱慈炯已久,他却是看的更远。
陛下话语里面有一个“吏选”二字!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