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百二十四章 兄弟同游-《家兄朱由校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3/3)页
    这让许多人松了一口气,也让许多人叹了一口气。
    西边的战事似乎和大明无关,也和朱由检、朱由校无关,二人在月末踏上了前往山西的火车,准备看看饱受旱情的山西百姓,今岁到底过得如何。
    “呜呜——”
    汽笛声在铁路上响起,黑色的火车从京城西站出发,目的地是经历了大旱,又经历了瘟疫的大同府。
    吴有性没有辜负朱由检的信任,他带着千余名专攻瘟疫的医生,加上后续从天下各地赶来的三千多瘟疫学医生,成功在四月初将大同、太原府的瘟疫解决。
    大明中医虽然经过多次改良和专攻,让其成为这个时代唯一有系统性的医学,但归根结底,对于内在的治疗,大明中医主要还是以激活、加强人体免疫,让人体自己解决病毒。
    这样做的后遗症很小,但问题就是许多身体弱的病患是很难活下来的。
    “这次大同和太原府的瘟疫,直接和间接死去的百姓数量是十四万八千三百二十七人。”
    火车上,听着耳边的汽笛声,朱由检心平气和的说出这串数字,并继续对坐在他对面看着“瘟疫治理经过”文册的朱由校说道:
    “大同府和太原府,本来就因为这些年的旱情迁移,导致人口人口分别下降到了三十八万、四十六万。”
    “眼下病死这近十五万百姓,其内部人口连七十万人都没有了。”
    “算上各府县人口,山西人口不足四百五十万,较之天启十二年时,下降了整整三百万人口。”
    “入春以来,平阳府、潞安府、辽州、泽州、汾州、沁州等二府四州纷纷降雨,河流再度涌现,水田、水浇田数量增多。”
    “便是眼下还在遭遇旱情的大同府、太原府,一些曾经的河流也纷纷涌现,不至于增多水田、水浇田,但最少能保持眼下的水田、水浇田数量。”
    “按照四月山西布政使司的汇报,复流之河水不下百股,滋润田亩不下二百万亩。”
    “瞧着架势,恐怕进入秋收之后,山西米价能从眼下每石一两二钱,降至八百文不到。”
    朱由检说着山西的情况,朱由校也时不时点头表示明了。
    过了片刻,他才放下了手中的瘟疫文册,然后对朱由检上下打量了起来。
    已经三十有二的朱由检依旧身姿挺拔,容颜不改。
    受到前世的影响,加上晚明许多人也确实到了三十好几才留胡子,因此朱由检并没有留胡子。
    在朱由校看来,自家弟弟还是自己去南京前的模样。
    “呜呜——”
    汽笛声再次响起,这次响的更为急促。
    不多时,一辆火车便从朱由检他们所乘坐火车的旁边轨道擦肩而过。
    瞧着那远去的火车,朱由校好奇询问道:
    “弟弟说这火车还可以快一些吗?”
    “哥哥想要多快?”朱由检带着抹笑意反问,却听朱由校笑道:
    “自然是越快越好。”
    “若是能日行千里,那国朝也就能牢牢掌控地方,我也能修一条铁路,日后前往齐国见弟弟了。”
    朱由校这话让朱由检无奈苦笑:“这铁路怕是难以修抵,哥哥还是期待坐船吧。”
    无奈回应之后,朱由检也和朱由校说起了火车的事情:
    “这火车,王徵几次研究改进,新版的速度虽然提高到了每个时辰一百三十里,但消耗也随之变大。”
    “待他解决了热效率的问题,这每个时辰运营一百三十里的火车就能出现在铁轨上。”
    明代一里六百米,也就是说新版蒸汽机一天在不考虑停车填充燃料的情况下,完全可以在一天之内跑一千五百六十里。
    这代表它能在一天的时间里抵达沉阳、开平府、朔方府等地,哪怕算上填充燃料的时间,它也能再一天之内抵达济南、太原、洛阳、开封等地。
    眼下大明最长的一条铁路是从北京到交趾占婆府的铁路,全长七千三百里,其次是北京直抵麓川西海港的这条铁路,全长六千七百里。
    如果去掉填充燃料的时间,新版火车最少一天能跑一千二百里,也就是七天不到抵达占婆,六天不到抵达麓川西海。
    日后西海到底马撒的铁路修好后,北直隶一带的明军只需要九天就能抵达印度厮当的东北部。
    这还只是对南方,对大明陆上最重要的还是西方,而西方的铁路从京嘉铁路的嘉峪关开始继续修建,目标是抵达怛罗斯,然后从怛罗斯一分为二。
    一条前往里海北部、一条前往费尔干纳盆地。
    这条铁路全长一万里,即便是大明的国力也需要花费十数年时间。
    不过一旦修通,配合上新版火车,那算上京嘉铁路的路程就是一万四千里,十二天就能抵达河中各地。
    在电报和电话出现前,任何一个国家对边疆地区的通知都是有限的,王朝的实控范围,往往是一个月以内的路程。
    如果日后大明能在十二天内抵达河中地区,那河中便自此不会再从大明的版图内消失。
    如果它真的消失,那恐怕只能说明大明已经覆灭。
    想到这里,朱由检看向了朱由校,却见他也在瞧着自己。
    两兄弟都不明白对方在想什么,但本能让他们对视的瞬间相互一笑。
    “呜呜——”
    汽笛声连续响起,显然是他们即将抵达下一站。
    “该下车了。”朱由检率先开口,而闻言的朱由校也笑着点了点头:
    “走吧,去瞧瞧,山西的百姓眼下到底过得如何了。”
    二人谈话间,火车已经缓缓进入了张家口火车站,而朱由检上次来到这里,已经是六年前了。
    当年他答应过各地百姓,三年之后还回来看他们,只是他身不由己,时间一拖再拖之下,却是已经晚了三年。
    眼下大旱消退,百姓们过得如何,朱由检十分担心,在意。
    怀揣着这些复杂的心情,他带着朱由校一起,二人先后踏出了火车门……
      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