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百官还没为孔融回朝之事开心多久,听闻张新欲要用兵,顿时一片哗然。 “大将军。” 朱儁率先表示反对,“关中疲敝,你又下令免除百姓赋税、徭役。” “朝廷没有收入,如今开支全靠董贼遗留,方能勉力支持。” “先前你出兵并州,大军可在当地就食,也就罢了。” “眼下你要出兵汉中,大军当在何地就食?” “钱从哪里来?粮从哪里来?民夫又从哪里来?” 张新面对朱儁的质疑,平静的伸出一根手指。 “一个月。” “什么一个月?” 朱儁莫名其妙。 张新双手叉腰,挺起胸膛。 “一个月,我平定汉中,取汉中之粮反哺朝廷,如何?” 百官又是一片哗然。 朱儁愣了一会,再次反对。 “大将军,下官知道你能征善战。” “然汉中山川险阻,道路难行,大军光是行进,就需月余时间。” “大将军何以夸下海口,言一月定汉中耶?” 朱儁越说声音越大,“这和你在平原用兵是两码事!” “兵法有云,骄兵必败,依下官之见,大将军当好好冷静一番,重新看看兵法了!” “是啊是啊。” 朱儁的话,引来了百官的一致赞同,“太尉之言虽然直接,然确实有理,大将军三思啊!” 我们都知道你能打。 但你说这话是不是有点太狂了? 是该好好冷静一下。 “汉中,必须要打!” 张新转过身来,环顾百官,“诸位皆知关中凋敝,无力供养朝廷。” “从青冀二州运粮前来,路途遥远,损耗又大。” “诸位有没有想过,若是董卓遗留用完了,朝廷当何去何从?” “加税吗?” 张新大声道:“自董卓以来,关中百姓多有罹难,如今好不容易过了几天安稳日子,难道朝廷要把他们粮食抢走?” “这......” 百官一时间无话可说。 “若不打通汉中道路,以蜀地之粮供养朝廷。” 张新继续说道:“那等到明年开春之后,朝廷就得迁都了!” “诸位,你们也不想朝廷迁都吧......” 不少官员忙道:“大将军,迁都之言万万不可啊!” 开玩笑,他们的家族、产业,有不少都随着朝廷迁来长安了。 若是迁都别处,这些财产怎么办? “不迁都,那就必须拿下汉中!” 张新冷哼一声,“否则朝廷就只能在关中饿死了!” 百官闻言陷入沉思。 益州的主要经济区是在成都平原和汉中平原。 从成都平原到长安的距离,其实和冀州到长安的距离差不多。 冀州运粮到长安,主要依赖的是黄河。 黄河落差极大,并不是一条全程平坦的河流,而是分成一段一段的。 船只运输一段距离,就得上岸把船抬到另一段航道,才能继续水运。 若只是将粮食运到雒阳,倒还好说。 可要是运到长安,那是真的够呛。 相比之下,成都平原的粮食就可以在垫江由水路直接运到汉中,再从秦岭五道的河流运到长安。 虽然这些河流也免不了抬船这些操作,但总归是比黄河方便。 况且汉中也是一个产粮区。 从汉中到长安那才多远? “臣以为,大将军之言有理。” 马日磾趁机说道:“臣附议。” “臣也附议。” 蔡邕也开始帮好女婿说话。 不少人见马日磾和蔡邕都同意出兵,仔细思索了一番,也转而赞同。 毕竟张新说的确实有理。 不解决财政问题,长安朝廷无论再怎么节流,也终归是有坐吃山空的一天。 (今天有点卡文,差几百字马上补,快12点了先发) 第(3/3)页